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
信息编号:20130115528发布日期:2013年01月15日人气:
收藏 挑错 推荐
资料名称: |
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 |
作 者: |
裴锡荣等编著 |
页 数: |
228 ; 19cm |
出版时间: |
2001年05月第1版 |
出版单位: |
人民体育出版社 |
丛书名称: |
中华传统武术大观丛书 |
语言种类: |
简体中文 |
资料格式: |
PDF |
下载地址: |
点我下载
|
备用地址: |
http://pan.baidu.com/s/1hqswETA 密码:14oq |
资料介绍:
一、千年古寺几沧桑少林寺是中外闻名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,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嵩山的五乳峰麓。嵩山是我国著名的“中岳”,它由少室山与太室山组成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四河南府登封县记载:“嵩高山(即嵩山,嵩高山是别名。其他别名还有外方、中岳、太室、嵩高、半石山等)亦名外室山,戴延之《西征记》载:‘东曰太室,西曰少室,相去十七里,嵩高总名,即中岳也。其下有石室焉,故谓之室。”’嘉庆重修《大清一统志》卷二七O河南府三大寺观中记:“少林寺在登封县西北二十五里,少室山北麓。”明代周叙《游嵩阳游记》中云:“寺在五乳峰麓。少室山当其南,隐若屏列。”明代文翔风《嵩高游记》云:“寺当少室山阴,三十六峰之外,有峰曰五乳,白少室拖一臂而北抱寺。”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。此后东汉、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以来,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日益尖锐,统治阶级迫切需要一种维护统治的有效的精神工具,佛教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并逐渐发展起来。公元495年,即魏孝文帝太和19年,西域佛教名僧跋陀来到中国,孝文帝厚遇之,并在嵩山少室山麓为其建寺传教。此事《魏书》中有记载。少林寺碑中载:“少林寺者,后魏孝文帝所立也……沙门跋陀者,天竺人也。空心无粹,惠淹远,传不二法门,有甚深道业。缅自西域,来游国都。孝文帝屈黄屋之尊,中溜林之敬,太和中治有司于此寺处也。净供法衣,取给宫府。”在北周,静文帝曾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,到隋文帝时又复原名。少林寺建寺以来几经兴废,历尽沧桑。在我国宗教史上,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,但佛、道两教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从未间断过。公元574年,即陈宣帝6年,信奉道教的陈宣帝宣布废止佛教,少林寺自然首当其冲。寺院被毁,和尚也被遣散,已有79年历史的少林寺顿时门可罗雀。这次废佛运动直到大约五六年后的北周静帝时才告结束。静帝降诏召回了流散的少林寺众僧,使少林寺又恢复了生机。后静帝让位于杨坚,即历史上的隋文帝。相传隋文帝是一位好心的尼姑养大的,因此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。杨坚称帝后立即奉佛教为国教,并大兴土木建造寺院,又亲自将静帝所改“陟岵寺”一名复改为原名。另购地四百亩,以供寺中僧人食用资费。于是少林寺香火日盛,僧众也增到数百人。少林寺虽曾因各个统治集团的宗教信仰不同受到过一些冲击,但仍然日趋兴盛。统治阶级信仰佛教,把寺院视为神圣的象征,而且当时一些主要寺院皆有来自西域的名僧主持,寺院有自己的法律即戒律,又有保护寺院的僧兵,也称武僧。隋炀帝荒淫无度,致
裴锡荣等编著.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.人民体育出版社,2001年05月第1版.